
中药多源于自然界的植物、动物、矿物,药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,但也常带有一些非药用部分,而影响疗效,并且不同药用部位药效有异。而原药材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,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,这就需要通过炮制,调整药性,增利除弊,以满足临床治疗要求。所以中医临床配方用药都是用炮制后的饮片。
由于中药成分复杂,常常是一药多效,而中医治病往往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,而是根据病情有所选择,因此,需要通过炮制对原有性效予以取舍,权衡损益,使某些作用突出,某些作用减弱,某些不利于治疗的作用消失,力求符合疾病的治疗需求。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,病情的发展变化多端,症候的表现不一,脏腑的属性、喜恶、生病病理各异,故立方遣药及炮制品的选用都应考虑这些因素。如:女贞子既能补肝肾之阴,又能清虚热,且药性较平和,养阴而不腻,清热而不损阳气,实为滋阴补肾之良药。但生用或制用与病情变化有关,当患者肝肾阴亏,兼有肠燥便秘者,可选用生品,既可补肝肾,又可润肠燥,二者兼顾,且用量宜大;当便秘已去,肝肾阴亏之象尚未完全消除时,除调整处方外,女贞子则宜制用,增强其补肝肾之力,避免过用生品又引起滑肠。由此可知,中药必须经过炮制,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、灵活用药的要求,所以炮制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一大特色。
药切制之前,需经过泡润等软化处理,使软硬适度,便于切制。然而,控制水处理的时间和吸水量很重要,若泡浸时间过长,吸水量过多,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,降低疗效,并给饮片的干燥带来困难。利用蒸气软化药材,应控制温度和时间,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坏。
切制时,饮片不均匀,厚薄、长短、粒度相差太大,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药用成分溶出不一。若需进一步加热炮制,还会出现受热不均,生熟不一,药效有异的情况。如:调和营卫的桂枝汤,方中桂枝以气胜,白芍以味胜。若白芍切厚片,则煎煮时间不易控制。煎煮时间短,虽能全桂枝之气,却失白芍之味;若煎煮时间长,虽能取白芍之味,却失桂枝之气。方中桂枝、白芍均为主药,切均薄片,煎煮适当时间,即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。饮片的干燥亦很重要,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,若不及时干燥,就会发霉变质。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,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,特别是含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成分,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,疗效会明显降低。
中药炮制方法分为以下三种: 炮制方法一:乙醇闷润切片法 此法适宜于西洋参的软化切片。方法为先分档,然后用40%药用乙醇适量以喷雾器喷淋,边喷边翻动,反复数次,使其受湿均匀,然后装入聚乙烯塑料袋中,扎紧密封,闷润数小时,待其柔软,使用中药切片机切成极薄片,于阴凉通风处晾干即可。在闷润过程中要经常观察,若水分已干,可打开塑料袋再喷淋一遍。本法特点是用塑料袋包装,既透明易于观察,又使乙醇不易挥散,大大缩短了工时;用40%药用乙醇闷润,较之水润法不易发霉变色,饮片圆整,无掉边现象;较之蒸法,色泽没有加深,树脂道清晰,美观且易鉴别。切片后既便于调配,应用时也缩短另炖时间。此法还可用于黄连等水分易渗入药物的软化切片。
炮制方法二:烘润切片法 此法适用红参的软化切片。方法是先将红参分档,用蒸馏水以喷雾器喷湿后放人较小的有盖耐热容器内(如不锈钢饭盒)。视药材干燥程度、大小,容器底部可放少许蒸馏水(约为红参重量的6%),将红参格架于水面之上,以密封带密封后放于电热恒湿箱中,70~80~’叵温约30分钟,取出稍冷,启封切片即可。对残留水珠可淋入饮片中,然后阴干或低湿烘干,对个别仍较硬者可重复上述操作。此法的特点是包含了烘、蒸、闷润三法,软化快,生产周期短;耐热容器呈密封状态,多余水分全部化为蒸气渗入参体,不会造成人参皂苷的损失;所切饮片平整,损耗率低;既便于称量调配,又使另炖时易于煎出有效成分。此法也适于天麻等角质类、水分不易渗入药材的软化切片。 炮制方法三:粉碎单包装法 此法适于穿山甲的炮制、调配。方法是将分档砂烫合格后的穿山甲,用中药粉碎机粉碎成极细粉,然后用聚乙烯袋密封成2或3克两种规格小包装,其外注明品名、重量。处方调配时据处方量搭配冲服。此法特点是计量准确、配方迅速;减少体积、便于贮存;保证疗效的同时也减少了用量,既方便了患者,又间接保护了药源。此法亦适于川贝、三七等粉碎后不易粘结而常需冲服的药材。
相关关键词:切片机、中药粉碎机 |